在高郵湖畔,提起“扁擔姐”張玉鸞,人們無不交口稱贊。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和“王鮮記”水產掌舵人,她以一根曾屬于“跑鮮人”的扁擔,一頭挑起養殖產業創新的重任,一頭擔起帶領鄉親致富的使命,這根“扁擔”,丈量著一位新時代農民代表扎根鄉土、服務民生的堅實足跡。
一肩挑起鄉村產業的“數字金橋”
“‘扁擔姐’這個名號,承載著‘跑鮮人’的手藝和付出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。”張玉鸞的話語,飽含對傳統的敬畏。十年前,她隨丈夫來到高郵市菱塘回族鄉,在一片閑置灘涂上,開啟了創業征程,創立“王鮮記”,投身大閘蟹精品養殖。創業之路布滿荊棘,農場起步連年虧損,然而,“扁擔姐”骨子里的堅韌讓她迎難而上。
她敏銳洞察“互聯網+”浪潮,不甘人后,潛心自學電商運營知識,一根無形的“數字扁擔”在她手中成型,注冊“扁擔姐”網絡品牌,組建專業營銷團隊,強勢登陸京東、天貓、抖音等電商平臺。她創新經營模式,開設“扁擔姐高郵湖大蝦檔”,打通從養殖、加工到銷售、直營的全產業鏈條。同時,她化身“網紅”,在微博、微信等平臺以清新文字、唯美圖片分享蟹事農趣,講述品牌故事,讓高郵湖的鮮美“爬”上全國餐桌。汗水澆灌出碩果,2024年,“王鮮記”產品總銷售額近4000萬元,其中電商渠道貢獻超2000萬元,占比高達50%。從精品農場直供黑珍珠、米其林等星級餐廳,到網絡旗艦店熱銷,“王鮮記”大閘蟹聲名鵲起。張玉鸞用一根“數字扁擔”,在傳承中創新,硬是將一片灘涂荒地,耕耘成了連接廣闊市場的“金色橋梁”,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闖出了一片新藍海。
一肩挑起為民解憂的履職擔當
當選高郵市人大代表,張玉鸞深感使命光榮、責任重大。她的目光從未局限于自家農場,而是深入田間地頭、走訪群眾家中,傾聽最真實的民聲民意,將履職的根須深深扎進基層沃土。在相關會議上,她基于深入調研,精準指出村級集體經濟“造血”能力不足的痛點,提交《關于深化村企共建促集體經濟增收的建議》。這份凝聚智慧的建議一經提出便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視,迅速部署出臺《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十條措施》及《黨建助推強村惠民攻堅行動實施方案》?!氨鈸恪辈粌H是建議的提出者,更是積極的踐行者,她推動“王鮮記”與菱塘村開展村企共建,共同實施特種水產品深加工、高郵大蝦精品養殖項目,每年為菱塘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約30萬元,有效帶動30余人從事水產養殖及10余人成功創業,將建議的“白紙黑字”轉化成了富民強村的生動實踐。
她的履職腳步從未停歇,圍繞群眾關切的“急難愁盼”,她持續發聲,《關于城鄉居民醫保繳費費用偏高以及異地就醫報銷偏低的建議》《關于優化敬老院為失能、半失能特困老人提供專業化養老服務的建議》等一批高質量建議接連被采納落實??吹揭粭l條建議轉化為惠及民生的具體措施,張玉鸞由衷感到欣慰,她說,“用實際行動發揮代表作用,持續增進民生福祉,我的人生更有價值。”
一肩挑起共同致富的傳技薪火
“自己富了不算富,大家富了才是真富?!睆堄覃[將這份樸素的共富情懷融入行動。她深知技藝是致富鑰匙,每年免費舉辦4期養殖培訓班,對蝦蟹養殖技術傾囊相授,更提供種苗、防治病害與全程技術指導,為留守婦女等群體點亮希望。“王鮮記”先后組建了53戶成立高郵市湖畔水產專業合作社,直接受益農戶300余戶,帶動了周邊近百名農村婦女就業。她的關懷尤其向困難群體傾斜,安排20多名殘疾人員、留守婦女在合作社就業,重陽節慰問敬老院老人,主動幫扶5名留守兒童、困境兒童就學。
“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,農民是有潛力的職業,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?!睆堄覃[的話語鏗鏘有力,充滿信心。從肩挑重擔的“跑鮮人”,到勇立潮頭的“新農人”,再到心系百姓的“代言人”,“扁擔姐”張玉鸞肩頭的“三副擔”越挑越穩,越走越寬。她以實干為槳,以初心為帆,在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上,奮力書寫著一名基層農民代表履職為民、強農富民的動人篇章,讓那根承載著傳統與希望的“扁擔”,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