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張七弦琴,流淌著千年的文化血脈;一枚代表證,承載著莊嚴的為民承諾。在揚州市江都區,有這樣一位特殊的人大代表,他不僅是技藝精湛的“斫琴大師”,更是一位以文潤心、履職為民的實干者。他,就是丁國才。
在浦頭鎮老干部活動中心的古琴工作室里,丁國才伏案執刀,指尖劃過桐木,弦音輕響,歲月靜好。年過花甲的他,仍堅持每日親斫古琴,一鑿一削,皆是匠心。“手法差之毫厘,音質謬之千里。”他常說,“古琴不只是樂器,更是中華文脈的象征。‘正音正心、中正平和’的琴道精神,與‘為民發聲、正道直行’的職責使命,本質上一脈相承。”
一弦一柱:斫琴中的文化守望
他將工作室打造為“非遺工坊+民情驛站”的雙功能空間。這里,既是傳授古琴技藝的課堂,也是傾聽群眾心聲的窗口。每逢授課、雅集,他總會留出時間與居民交流,收集關于文化生活、社區治理、民生改善的“原聲民意”。“文化不能束之高閣,而應走進百姓生活。”面對群眾反映“傳統文化離生活太遠”“青少年缺乏美育渠道”等問題,丁國才積極建言獻策,推動古琴、木雕等本地非遺項目納入中小學課后服務課程,助力構建“15分鐘文化生活圈”,讓傳統文化真正“活”起來、“火”起來。
一吟一詠:琴韻里的履職創新
履職不止于會場,更在日常點滴。丁國才巧妙將古琴演奏技法融入代表履職實踐:以“泛音”比喻廣泛聽民聲,本屆以來參與代表活動33次,足跡遍布社區、鄉村、學校;以“按音”比喻深入察民情,聚焦文化傳承與民生熱點,提交《關于加大弘揚非遺傳承歷史文化力度的建議》等8件高質量建議;以“散音”比喻有效傳民意,推動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眾。他組織“國樂啟蒙課”,為留守兒童奏響傳統樂章;開展“非遺里的廉潔文化”主題宣講,用“琴德”涵養清廉家風;參與策劃傳統節日活動,讓節日更有“文化味”、群眾更有“幸福感”。
一承一創:文明薪火下的精神傳遞
從一方琴臺到廣闊民生,丁國才用七弦奏響文化傳承的清音,也用腳步丈量為民履職的深情。“古琴有‘天地人’三籟,恰如人大代表履職的三個維度:接天線、接地氣、連人心。”丁國才深諳橋梁之責。他積極宣傳黨的政策部署,用通俗語言解讀“文化自信”“創造性轉化”等理念,讓政策宣講如琴音般入耳入心。在“亮身份、創‘兩好’、賽實績、展風采”活動中,他常以古琴為媒,講述非遺傳承背后的匠心故事,引導公眾尊重傳統、禮敬文化。在潤物無聲中,增強了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