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快報訊(記者 盧河燕)蘇州刺繡的針線勾勒山河,宜興陶瓷的窯火千年不熄,揚州漆器的紋樣藏著古韻……這些流淌在江蘇大地上的傳統工藝美術,如今迎來了更堅實的“制度守護”。9月30日,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新修訂的《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條例》(以下簡稱《條例》),明確將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。
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,亦是江蘇文化底蘊的生動載體。江蘇傳統工藝美術涵蓋工藝雕刻、工藝陶瓷、工藝織繡等11大類100多個小類,是中國工藝美術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。從1993年全國率先出臺保護暫行條例,到1997年修訂為保護條例,再到此次修訂完善內容,江蘇始終將傳統工藝美術視作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,以制度建設為千年技藝筑牢“防護網”。
《條例》構建起體系化保護網絡,明確將通過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和技藝實行目錄管理、加強對天然原材料保護和管理、發掘搶救瀕臨失傳技藝、建立技藝保護或保密制度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維權援助、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等措施,構建體系化保護網絡,進一步強化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傳承。
當千年技藝遇上數字時代,《條例》也給出了“破圈”方案。《條例》緊扣消費升級與數字技術浪潮,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根據實際需要,設立傳統工藝美術博物館、陳列館等專業場館,開發數字博物館,建設傳統工藝美術主題公共文化設施,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開放。同時,明確加強傳統工藝美術數字資源采集,建設傳統工藝美術數字資源庫;建立數字資源檔案,發展智慧營銷新模式。
技藝的傳承,終究要落在人的身上。《條例》聚焦“工匠精神”弘揚,夯實行業人才根基。一方面,《條例》明確規定,省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定期開展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、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評選,按照規定頒發證書。另一方面,《條例》要求,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支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省工藝美術大師、省工藝美術名人開展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傳承相關活動,在藝術創作以及設立工作室等方面提供優惠便利。同時,《條例》還明確省工藝美術大師、省工藝美術名人應當發揮引領帶動作用,持續推動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。
為了讓“師徒相授”的傳統模式煥發新活力,《條例》提出“授藝補貼”政策,明確工藝美術大師、工藝美術名人帶徒授藝的,所在地市、縣(市、區)人民政府以及所在單位可以給予授藝補貼,讓“老手藝”在師徒相授中薪火相傳。
從守護千年技藝的初心,到擁抱現代創新的探索,新修訂的《條例》為江蘇傳統工藝美術繪制了清晰的發展藍圖。隨著《條例》的落地實施,江蘇大地上的匠心瑰寶將在傳承與創新中,煥發出更強勁的生命力,成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支撐,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