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京市溧水區傅家邊萬畝草莓基地,一壟壟草莓苗正舒展著翠綠的葉片,農戶們圍著幾位“技術導師”熱烈討論著高壟栽培技術。這樣的場景,正是溧水區果品專業人大代表工作站日常履職的生動縮影。這個由8名省、市、區、鎮四級人大代表組成的特色履職平臺,正以專業力量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。
專業力量集結 打造產業“智囊團”
走進工作站,墻上“時代楷模趙亞夫工作站”“沈其榮院士技術指導站”的牌匾格外醒目。這個匯聚頂尖農業專家的平臺,集結了草莓全產業鏈的領軍人物:既有年銷售額超5億元的金色莊園董事長吳中平,也有培育出“蘇莓1號”等新品種的高級農藝師劉東華;既有打造國家級示范社的周輝代表,也有探索農旅融合新路徑的胡震芳代表。7名代表覆蓋種苗研發、規模種植、品牌營銷、農旅融合等全產業鏈環節,形成推動產業發展的“超強矩陣”。
“我們不是單打獨斗的個體,而是握指成拳的共同體。”省人大代表周輝深有感觸。工作站創新建立“專家智庫+代表團隊+農戶群體”三級聯動機制,聘請趙亞夫、沈其榮院士等12位專家擔任顧問,與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產學研基地,構建起覆蓋全區的43個技術指導點。僅2023年就開展“四新”技術培訓27場,推廣水肥一體化、熊蜂授粉等8項新技術,帶動畝均增收3000元。
全周期服務 破解產業“成長煩惱”
在晶橋鎮真喜果蔬合作社,晶橋鎮第十八屆鎮人大代表趙青毅正通過工作站的“云端問診”系統,向南京農業大學專家咨詢柑橘黃龍病防治方案。這種“線上+線下”立體服務模式,正是工作站破解產業痛點的創新實踐。
針對產業發展不同階段的“成長煩惱”,工作站構建全周期服務體系:年初召開產業診斷會,梳理出種苗退化、銷售渠道單一等6大類問題;年中組織“田間課堂”,由代表中的技術能手現場示范;年末舉辦產銷對接會,引入百果園等龍頭企業簽訂保底收購協議。三年來,通過“代表建議直通車”推動育苗基地建設,新建冷鏈物流基地3萬平方米,開發深加工產品12個品類。
在2023年楊梅豐收季,喬慧云代表牽頭組織的“云端助農”行動成為佳話。工作站聯合江蘇省互聯網協會,邀請20位網紅主播走進楊梅園,通過“基地直播+社群營銷”新模式,3天銷售楊梅1.2萬斤,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提升40%。“以前愁銷路,現在手機成了新農具,直播變成新農活。”種植戶王大姐笑著說。
民意直通車 開出惠民“幸福果”
每月15日的選民接待日,工作站總是格外熱鬧。吳中平代表記得,去年有莓農反映“草莓尾果浪費嚴重”,工作站立即組織技術攻關,最終研發出草莓果醬、凍干等產品,使每畝增收1500元。這樣的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應”故事,在工作站的接待簿上記錄著137件。
為打通聯系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,工作站創新“三聯工作法”:代表聯系基地——每名代表結對5個種植基地;組成人員聯系代表——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定期走訪收集建議;專家聯系農戶——建立24小時技術咨詢熱線。三年來推動解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、農業保險覆蓋等民生問題43項,相關建議被納入區政府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規劃。
重陽節愛心助農、梅園攝影采風、新品種品鑒會......工作站將履職活動與惠民服務深度融合。在2024年春耕時節,代表們自發組建“護苗服務隊”,為37戶困難農戶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。這種“既議事又辦事”的作風,讓工作站成為群眾口中的“貼心人”。
產學研融合 激活發展“新動能”
走進金色莊園組培實驗室,姚淑偉正帶領團隊進行草莓脫毒苗研發。“我們已建成江蘇最大的草莓種質資源庫,年育苗能力達8000萬株。”這位85后新農人的底氣,來自工作站搭建的產學研合作平臺。通過與省農科院共建實驗室,引進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,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強、產量提高30%的新品系。
工作站還化身“產業孵化器”,培育出家庭農場、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56家。王芳代表的恒益家庭農場,通過工作站引入物聯網系統,實現精準溫控、智能灌溉,被評為省級示范農場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工作站推動成立的“新農人聯盟”,已吸引127名青年返鄉創業,為產業注入新鮮血液。
在沈其榮院士指導下,工作站探索出“草莓—水稻”輪作模式,既解決連作障礙,又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。這種生態種植模式推廣后,化肥使用量減少25%,產品優質果率提升至85%,真正實現“綠富同興”。
履職新圖景 譜寫振興“進行曲”
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,從直播間到百姓心頭,溧水區果品專業人大代表工作站的履職足跡,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。三年來,推動全區草莓種植面積增長至10萬畝,綜合產值突破50億元,帶動2.3萬農戶增收致富。“莓小兔”品牌遠銷海外,傅家邊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,這些亮眼成績單背后,都躍動著人大代表的履職身影。
站在新起點,工作站正謀劃更宏大的藍圖:建設長三角果品產業創新中心,打造數字農業示范基地,培育國際知名品牌......在代表們的履職日記本上,記錄著這樣的話語:“要讓每一顆果實都飽含科技含量,讓每一畝土地都充滿豐收希望。”
這片希望的田野上,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共同執筆,正在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溧水答卷。當技術創新的火花在實驗室綻放,當合作共贏的果實掛滿枝頭,當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農戶臉龐,這便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生動的注腳,更是人大代表履職為民最美的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