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是一名人大代表,更是咱們選區的‘自己人’。”8月10日,在淮安市淮陰區馬頭鎮人大代表回選區述職報告會上,李亞軍代表一句樸實真切的話語,引來臺下選民熱烈掌聲。今年以來,淮陰區人大常委會創新推出以“五個一”(即開展一場述職報告、組織一次專題調研、參加一次接待日活動、推動一批民生實事、提出一件高質量建議)為主線的代表履職機制,組織各級人大代表下沉一線,引導代表從“身入”到“心至”,在“回”選區中傾聽民聲,在“沉”下去中洞察實情,在“實”起來中破解難題,全面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。
“回”家架起“連心橋”
代表“回家”,是履職的第一步,更是直達基層、傾聽原汁原味民聲的關鍵一環。人大代表向原選區選民或者原選舉單位報告履職情況,是新修改的代表法對代表履職的規范性要求。淮陰區人大常委會積極貫徹落實新修改的代表法,并將其轉化為一項常態化、制度化的生動實踐,精心打造 “面對面述職” 與 “心連心接待” 雙軌并行渠道,確保民意表達暢通無阻。“臺下坐的都是街坊鄰居,工作匯報得實實在在,他們才會認可。”一位代表道出了心聲。截至8月中旬,全區13個鎮街已累計開展代表述職活動42場,858名區、鎮兩級人大代表紛紛回到各自選區,向選民面對面匯報履職情況,提交一份份接地氣的“成績單”。此外,本屆任期內,區人大常委會已組織42名淮安市人大代表向常委會進行了履職報告,到明年實現全覆蓋。
每月10日的“人大代表接待日”,各人大代表聯絡站、聯系點成為溫馨的“民意驛站”。今年以來已開展接待活動58場,參與代表超千人次,接待選民3000余人,收集意見建議300余條。各人大代表聯絡站、聯系點對代表建議現場分類、跟蹤督辦,確保“群眾聲音聲聲有回響”。
結合“淮語講壇”“代表大講堂”等活動,各級人大代表紛紛走進村居社區,開展黨的方針政策宣講,并立足工作實際,推出為民服務舉措。省人大代表李寧深入社區講解防詐騙知識,現場接待群眾答疑;市人大代表談海杰組織醫療隊開展急救培訓;金偉鵬在“全國愛牙日”前夕普及口腔健康知識、開展義診服務……這些活動讓代表履職更接“地氣”、更具實效,成為新時期貫徹《代表法》、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寫照。
“沉”身一線“腳步勤”
代表們不僅“坐診”聽民聲,更主動“出診”察實情。他們深入田間地頭、街頭巷尾,開展了一系列切口小、挖掘深的“微調研”,讓建言獻策更精準、更接地氣。
腳步丈量民情。在長江路街道人大代表聯絡站,區人大代表認真傾聽民聲,圍繞嵇梅河水環境治理,徒步沿岸走訪勘察;在王家營街道人大代表聯絡站,區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,深入20多戶老年家庭,精準摸排養老需求。調研的腳步走到哪里,履職的根基就扎到哪里。
智慧匯聚成果。在一線傾聽與扎實調研的基礎上,高質量建言不斷涌現:在淮高鎮人大代表之家,區人大代表提出的垃圾清運優化方案被迅速采納;在王家營街道人大代表聯絡站,區人大代表關于“社區增建康養設施”等建議合力推動項目落地。代表們將“沉”下去收集的民意深化提煉,形成議案建議提交到區人大常委會,努力讓“紙面建言”轉化為“地面實事”。
“實”干交出“暖心卷”
隨著代表履職持續走深走實,“五個一”中的“推動一批民生實事”不斷結出碩果,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破解,“民聲”真正落地為“民生”。在古清口街道人大代表聯絡站,通過人大代表座談收集38條建議,助推老年助餐點建設、適老化改造等3項任務納入年度民生實事,并創新實施“三查三訪”監督機制;三樹鎮人大代表推動開設暑期托管班,緩解家庭“看管難”;馬頭鎮人大代表深入了解民情,聯動部門改造危橋,惠及320戶農戶;高家堰鎮人大代表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,協調各方推動修路通渠,破解“農機難進、群眾難出”困境。
一批治理工程在人大代表的跟蹤監督下取得顯著成效:在長江路街道人大代表聯絡站,區人大代表全程跟進嵇梅河治理,實現清淤2.13公里、拆違860平方米,讓“黑水河”變身“碧玉帶”;新渡口街道人大工委運用“人大+”模式推動夏碼大溝治理與沙蕩橋面修復;南陳集鎮人大以“代表履職日記”跟蹤推動孫莊“廢塘”變風景線。“垃圾清運及時多了,心里也亮堂了!”淮高鎮十里村村民的感慨,正是群眾獲得感提升的真實回聲。
進家站、回選區,進的是民心,聯的是責任。淮陰區人大常委會通過代表“回、沉、實”的履職閉環,以“五個一”履職機制為抓手,真正實現了代表“動”起來、履職“實”起來、效果“顯”起來,書寫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