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加工、家具電器、鋼鐵石化……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。從紡織服裝的“一針一線”到機械裝備的“一螺一栓”,抑或冶金產品的“一爐一坯”,既承載著傳統產業發展的厚重歷史,更關乎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。
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,傳統產業不能原地踏步,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。今年,省人大常委會聚焦全省推進傳統產業煥新開展專項監督,精準施策、靶向發力,為傳統產業破解轉型難題、激活發展動能注入法治力量。9月29日,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省人大財經委《關于全省推進傳統產業煥新專項監督情況的報告》。
——有助于校準轉型方向。傳統產業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,需要緊扣國家戰略與地方實際。2023年,江蘇在全國率先制定《傳統產業煥新工程實施方案》,聚焦重點行業領域,統籌推進“淘汰落后、老舊更新、綠色轉型、產品提檔、布局優化”五大行動。今年4月,全省傳統產業煥新工作推進會召開,決定實施新一輪傳統產業煥新工程。對照省委、省政府行動方案的目標要求,現階段全省傳統產業煥新還存在瓶頸和不足。為了掌握實情、找準問題,省人大常委會采取實地調研、座談交流等方式,全面了解傳統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,梳理出制約傳統產業向高端、智能、綠色方向轉型的重點難點問題,為校準轉型方向提供有力依據,確保傳統產業煥新沿著正確方向推進。
——有助于破解煥新難題。傳統產業煥新的核心難點,在于破解“資金缺、技術弱、人才少、協同難”的現實困境。在開展專項監督時,調研組深入了解此類問題,針對推動設備更新改造過程中,一些中小企業因設備更新帶來的短期效益不明顯、對投資改造信心不足、缺乏專業性人才和技術支撐,而表現出“不愿改、不敢改、不會改”現象;巨大產業優勢未轉化為財富優勢,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進展較慢,產業創新成果轉化不足等,專項監督報告給出了豐富翔實的對策建議,提出加強政策措施落實力度,大力推動產品結構調整,優化要素支撐保障;推動產業重組整合和品牌建設,挖掘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,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,為傳統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。
——有助于培塑發展優勢。轉型不是“另起爐灶”,而是“老樹發新芽”。在江蘇14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“1650”產業體系中,傳統產業均占據“半壁江山”。著眼制造強省建設,更應充分發揮傳統產業的基礎支撐作用,多措并舉塑造競爭新優勢,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,同時開辟新賽道,不斷拓寬發展新空間。專項監督不僅注重找準當前傳統產業煥新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,更致力于挖掘其所蘊含的發展潛力,督促各方瞄準高端、智能、綠色,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,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,讓傳統產業這棵“老樹”不斷萌發“新芽”,綻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。
當監督的剛性約束轉化為轉型的內生動力,當政策的頂層設計對接企業的實踐探索,定將更有力推動省委、省政府《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》落實落地,加速塑造我省傳統產業新優勢,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、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展現傳統產業新氣象。